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化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已成为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的核心力量。截至2024年,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超1.46万家,不过2024年申报通过率显著走低,反映出评审标准趋严、竞争愈发激烈。
虽然申报趋严趋紧,但2025年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迎来新一轮黄金窗口期。
根据《“十四五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》,2024—2026年,中央财政计划累计安排超过100亿元奖补资金,2025年将进入资金密集投放期。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,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,包括一次性奖励、税收优惠、融资支持等。
与此同时,已获认定的“小巨人”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虹吸效应。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,2024年“小巨人”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.1个百分点。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也进一步提升,“小巨人”企业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2.1%。
那么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抓住“黄金窗口期”提高申报成功率。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,关键在于破解和疏通申请过程中的难点、痛点与堵点。
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了2025年申报规则的四大规则难点:
1. 评分体系科学化,创新能力成核心
2025年评价指标权重调整为:创新能力(35%)>精细化(20%)>专业化(15%)=特色化(15%)>成长性(15%)。研发投入占比(3%-6%)、发明专利数量、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建设(如技术中心)成为硬性门槛。
2.市占率10%的“硬杠杠”与细分赛道选择
企业需在自主界定的细分领域证明市场占有率≥10%。但细分行业界定模糊、市场规模测算缺乏权威数据支撑是主要难点。若企业自行划分的领域被评审认为过宽或过窄,可能导致市占率不达标。
3. 产业链定位决定优先级
政策向“补短板”“填空白”领域倾斜,申报材料需量化技术替代性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具体案例。但多数企业对产业链定位缺乏系统性认知,在申报材料时停留在定性描述,缺乏进口替代率、成本压制效应等量化指标。
4. 数字化与绿色化强制要求
至少1项核心业务需采用信息系统支撑(如ERP、MES),并提供系统截图或合作协议;绿色化指标要求获绿色工厂、能效“领跑者”等认证。
面对申报材料复杂、数据佐证难、政策动态更新快等痛点,前瞻产业研究院凭借27年产业研究经验,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,尤其是在佐证细分市场占有率和“补短板”“填空白”方面,前瞻产业研究院借助27年行业研究经验,一站式帮助企业提高申请成功率。
①提供行业地位证明,佐证市场占有率
作为专业提供行业地位证明的智库,前瞻产业研究院专业解决企业资质申报硬性指标,佐证细分市场领先地位,并成功作用于资质申报及市场应用。
②精准定位产业链核心环节,证明“补短板”“填空白”
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产业链图谱,可为企业精准定位其在集成电路、新材料等国家战略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,并挖掘业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交叉领域的结合点,强化申报材料的战略高度。
③商务部/工信部授权接口,提供精准数据支撑
前瞻拥有自研6.8亿大数据库,具有权威数据调研渠道积累,受国家商务部/工信部高度认可,提供证明材料有据可依,过审率优先。
④经验丰富,成功助力1000+企业申报
前瞻已经成功助力1000+企业申报,知悉申报审核规范与流程,进一步有效提高申报成功率。